English


    乡村振兴与科技支撑——发展中国家的农技推广、农业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研讨会顺利召开

    6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办公室和社会学系协办,上海大学支持的“乡村振兴与科技支撑——发展中国家的农技推广、农业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研讨会顺利举行。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校长路易斯•斯万森分别致辞。

    李友梅发表致辞

    李友梅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和科技创新联盟,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探索公益性的、经营性的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来自中美的著名专家学者相聚在上海研究院,围绕共同关心的乡村振兴话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流研讨,分享各自的科研成果,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

    路易斯•斯万森发表致辞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校长路易斯•斯万森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将继续推进有序合作,希望通过开展各类研讨会,在中美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在农业推广、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开展交流。

    与会专家们以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的形式,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农业和食品体系、中国乡村振兴与扶贫、生态补偿机制、社会可持续性与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等6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接下来,我们精选了部分议题,分享具有代表性观点。

    议题一:农业技术推广

    张晓军作专题演讲

    中国科协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张晓军介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政策与体制,分享了农民合作社及农民培训会的基本情况。

    刘继芳作专题演讲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刘继芳围绕农业农村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从农业农村信息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的应用,以及中国农科院在乡村振兴中谋篇布局等角度分享了观点。

    张卫峰作专题演讲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卫峰介绍了科技小院的作用和发展。他表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扎根基层、在农村建立科技小院,与农民一起干。这种模式不仅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以小农户为主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借鉴作用。

    陶忠虎作专题演讲

    湖北潜江市水产局的陶忠虎指出,虾稻共作是中国現代农业的成功典范,在扶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大力推广。同时,要创新发展“虾稻共作”各种拓展棋式,建立试验示范区,辐射带动虾稻产业发展。

    李宝东作专题演讲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的李宝东从化肥施用不当造成的环境影响,改进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肥,优化推广模式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他指出,要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优化生产方式,改变生产习惯,整合农技推广体系和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议题二:农村发展、农业和食品体系

    Michael Coralan作专题演讲

    科多拉多州立大学迈克尔•卡罗兰介绍,鉴于美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通过研究,了解丹佛市的城市食品政策如何影响科罗拉多州的农村社区。

    陈航英作专题演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陈航英通过对皖南河镇10年农业转型之路的考察,发现作为外部动力因素的行政力量和工商资本是农业转型的前提条件,来自农民内部的动力因素则是农业转型主要的驱动力。而在具体转型过程中,租地农这一偶然因素发挥了重要的催化和桥梁作用并促成一种独特农业转型路径的出现。

    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孙娟娟提出,欧盟“自下而上”地推动了山区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政策和立法改革,并“自上而下”地规范“山区食品”,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选择和山区生产者的公平交易。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参与、制度完善等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金书秦在系统阐释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享了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和绿色供给(质量效益)4个评价维度14个指标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并对2016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他建议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及时公布基础数据,加快总结浙江等地农业绿色的实践经验,完善政策举措,有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议题三:中国乡村振兴与扶贫

    罗康隆在会议现场

    吉首大学的罗康隆表示,乡村振兴是以乡村聚落的历史人文为布景;以乡村在地的“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为舞台;以乡村在地的地理空间为框架,社区创意工艺和商品设计为道具;以营造空间、福祉经营、创发产业、深耕文史为内涵;以所有参与体验过程的居民为主体。

    王晓毅作专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王晓毅提出了绿色减贫需要关注的4个问题:认识绿色产品的多重价值;提高绿色资产的回报;完善绿色产品的市场;发挥小农户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文博表示,他以中国西部某省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整体跨区域搬迁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核心腹地某村的整体搬迁情况为调研重点,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地方改写、实践逻辑限度与治理困境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初步发现,该地“整体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存在对中央易地搬迁政策精准取向和价值基础的替代,政策变通在决策层面存在对合法性的挑战,这不仅在一些关键利益上存在政策要求与政策对象期望相悖之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村民当下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蒋培作专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蒋培通过对浙江里家村的实地调查和相关学术理论的梳理,提出了“农村环境内发性治理”的概念。该概念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应体现“中和位育”的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农村环境治理应回归乡村生活主体。

    北京林业大学的冯潇基于农村-郊区的区域情境,探究了青年农民创业风险承担效能感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分析,他认为创业风险承担效能感对青年农民的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验证了创业倾向和创业回馈在青年农民创业风险承担效能感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议题四: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

    杜春发作专题演讲

    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杜发春探讨了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共享共建,他在发言中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的背景、成立国家公园的挑战及分享多元主体共治等。他指出,三江源国家自然公园的目的并不是吸引游客,而是要尝试一下自然生态的维护和恢复。

    此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祁应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范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倩等围绕生态补偿机制的议题进行了交流。

    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林恩•亨佩尔、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珍妮•克罗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海莉娟等围绕社会可持续性与社区的议题开展了探讨。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皮特•泰勒、中国人民大学的庞晓鹏、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毛国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劼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贺玎玲等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的议题交换了看法。



    上一条:四位专家立体阐释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下一条:上海研究院召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同视角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