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大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历史

    10月25日,上海研究院“人文社科高端讲座”第十讲顺利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陈谦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应邀来到上海大学文学院,开展了题为“中国近代历史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学术对谈高端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陶飞亚主持。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院长张勇安、教授刘长林出席。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40余名博士、研究生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汪朝光研究员首先发言,他以世界历史宏观的视野阐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前提——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并且阐述了近代以来西方向东方的扩张致使中国面临新的困境,提出要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理解为什么要民族复兴这一命题。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兴,而是具有包容性的复兴。他还以近代中国每个阶段的思想路线为例,来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个符合中国现实的思想路线。

    金以林研究员则用刘文典这一历史人物,就“民国范儿”阐发了以下观点:第一,今天对民国学术的讴歌,缺少对民国学术研究中取得了哪些进展深度探讨;第二,民国学术具有双面性,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群众的;第三,民国时期仅有极少的社会精英享受到了当时最丰富的资源,极大的社会投入才能产生少量精英人才;第四,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的,因此民国时期的教育是被神化了的。

    陈谦平教授从中外关系史、民族边疆的视角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认为,要以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不能割裂每一个历史时期,并且要同国际关系相联系。同时,还要用“放电影”的方式、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说到条约体制、周边关系,陈教授表示应该用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历史,并肯定了从抗战到现在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

    此次讲座与以往不同,以学术对谈的形式,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中国近代历史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方方面面。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学术的盛宴,让现场听众拓宽了思路、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术热情。

    (王锐 文/摄)



    上一条:国内外专家积极建言“一带一路”建设

    下一条: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率团赴嘉兴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