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工人是劳动者大军的主体,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称《改革方案》)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什么要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工人阶级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释放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强烈信号。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上海是全国制造业重镇,同时又是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工人阶级发祥地,理应在推动产业工人队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上海产业工人队伍数量规模、质量结构、权益实现等都取得明显成效。根据《2016年上海统计年鉴》,截至2015年底,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员351万人,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的调研,其中产业工人规模超过200万人,而且技能型工人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加。根据《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截至2015年底,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从2010年的25.01%提高到了30.17%。另根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发布的《上海市制造业企业用工状况报告》,至2017年3月上海市制造业登记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3%,与5年前同期相比上升5.8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收入水平来看,上海市制造业登记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收入为5816元,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幅度为14.1%,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和全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面对上海实体经济能级巩固提升发展需要,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在上海整体产业人才队伍结构体系中,产业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规模都还不够,用工成本高、结构性人才短缺和创业企业招聘难问题在制造业领域相当明显。二是制造业工人年龄断层现象严重,缺乏稳定来源。目前中间年龄段工人较多,而20—30岁年龄段工人明显偏少。三是产业工人稳定性较差,员工流失压力较大。当前产业工人队伍中外来从业人员占多数,非公骨干企业已成为产业工人就业主战场,企业稳定骨干技术工人队伍压力巨大。四是产业工人教育培训投入不够,职业发展通道不顺畅,创新能力不足。跟实体经济发展对工人能力素质的要求不适应。
上海如何建成产业工人集聚高地
按照十九大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新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的新任务,上海在着力建设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过程中,应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深化推进产业工人发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明确产业工人发展在全局工作中的总体定位是根本保障。要在党的建设、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格局中,进一步明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总体定位。加快制定出台产业工人发展领域的政策意见及相关规划,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发展思路、推进路径及保障举措,做出系统安排,为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提供坚定、明确的顶层引导和战略支持。把上海建成“思想引领强、发展机制活、成长速度快、综合环境优、权益保障好、能力素质高”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集聚高地,全面展现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的实力与风采。
第二,进一步提高产业技能人才在整体人才工作中的地位是必要支撑。要在党管人才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产业人才与产业及城市协同发展的新视野下,把产业技能工人纳入产业人才工作范畴,进一步集聚包括产业技能工人在内的产业人才优势,增强各类产业人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尤其要大力支持理工类、工程技术类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引导支持专业性行业组织、大型制造业企业加强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进一步改革产业工人发展相关政策制度是关键措施。着重在企业党建、工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等工作中,从政治地位保障、思想引领、权益维护、评价激励、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作用发挥等方面改革相关政策和制度,激发产业工人队伍活力。深化改革人才公寓、人才租赁房、职工宿舍相关政策,增强核心骨干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性。增加资源投入,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对产业工人的社会公共资源供给,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融入感。
第四,进一步深化工会改革发挥工会独特作用是重要途径。在企业工会、园区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建设改革中,加强产业工人正当权益的维护,着力提高产业工人能力素质,健全保障工人权利充分发挥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会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扩大工会工作的影响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五,进一步优化产业工人发展综合服务是有效手段。积极构建产业工人发展信息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及日常交流平台,引导产业工人自我学习提高和实现良性流动。引导培育产业工人发展相关专业性社会组织,丰富服务内容。深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产业工人综合性服务体系。
通过以上举措,加快提高上海产业工人队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水平,为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产业经济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