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杨洁勉:盘活用好上海外交外事资源

    来源:联合时报

    要协同创新外交外事资源。一要扩大上海自贸区的外交外事功能,争取把它作为国家经济外交和上海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二是重视科技创新在外交外事中的地位,提升上海在中外交往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出色完成国家交付的国际培训任务。四是强调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发挥上海在创新培育外交外事资源方面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作用,在地方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上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自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拥有丰富的外交和外事资源。在当前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我们要从历史责任和使命的高度,重视上海外交外事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

    倍加珍惜外交外事资源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性建筑正在破损和消失。上海第一批外国领事馆馆址几乎无迹可寻,虹口的“犹太隔离区”失去整体风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地锦江小礼堂早已拆旧建新,还有许多外国名人在沪寓所则成为杂居之处。对于这些外交外事资源,我们要倍加珍惜。

    在保护历史建筑时要邀请外交外事专家参与鉴定和评估,加大发掘、保护和抢救的力度,提出保护民国和建国后历史性建筑的整体和长远规划,并逐步增加故居和展览馆。

    鉴于上海外交外事的当事人纷纷老去和离世,既要抢救耄耋老人的口述历史,也要发挥其后代的传承作用,重点抢救新中国外交外事亲历者的历史见证,如老一辈领导人在沪的外交外事活动、解放初期的外事外侨接管工作、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的外交外事恢复工作等。

    保护当代的外交外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家外交外事的重镇,上海举行过 APEC 峰会、上合峰会、世博会和亚信峰会等,不但要对有关场所进行跟踪性保护,更要同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为此,需要建立长效性的维护机制,配足必要经费,有的还可参考国外的做法,建立以志愿者为主的运维队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亲历者的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和文字档案工作,并通过立规立法做好保护。

    善加利用外交外事资源

    对于上海丰富而宝贵的外交外事资源,我们不仅要保护,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和现实的作用。

    其一,要服务国家的总体外交。上海要继续发挥锦江饭店、西郊宾馆、上展中心和世博中心等的作用,使之成为国家外交外事活动的首选场所。还要更新和加强市少年宫、豫园、市博物馆、东方明珠等在接待国宾和要客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其二,要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少驻沪总领事和外企代表反映,他们在上海举办大型活动不易,在上海获取外文资料不便。因此,他们把工作的重心转向外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上海的外交外事资源进行了“分流”。为此,在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掘潜力和提高效率,人大和政协发挥专业专题功能,妇联、工会、学联和友协等要发挥公共外交作用。提高上海自贸区、大飞机和生命医学等单位的服务外交外事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丰富外宾的参观内容,增加交流互动的深度和提供便利的资料。

    其三,要促进上海的文教和智库事业。上海世博会后,国宾来沪减少,即使来沪也以经贸活动为主。有鉴于此,上海要努力争取更多国宾和要客访沪,邀请更多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上海的大学和智库发表演讲,邀请世界名人来沪演讲,遴选一流人才来沪留学。要通过这些活动为国家外交和经济提供高质量的资政建言,提高上海的软实力。

    培育创新外交外事资源

    上海的外交外事资源常常令兄弟省市羡慕,但我们不能吃老本,要立新功,做出这一代人应有贡献和发展。

    首先,要积极培养外交外事人才。在专业人才方面,做好政治和业务同步培养工作,加大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一流人才的培养工作,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沪籍专业人才到北京和国外工作。在复合型人才方面,上海要综合运用和发挥上海的优势,在交叉学科、基层锻炼和出国培训等方面同步推进。在国外人才方面,要加大在沪外国留学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发挥他们在涉外经贸、金融、法律和会展等领域的作用。

    其次,要努力开拓外交外事资源。在新形势下,建议上海将下列作为今后阶段性的目标。一是主动配合国家的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争取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打造中外双边和多边元首会晤的基地。二是丰富和发展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和特色,把“世界城市日”的平台用足用好,把重要国际专业大会搞新搞活。三是在公共外交和城市外交上要出新思路和有新贡献,上海要使民间团体和民营企业成为外交外事资源的新增长点。

    再次,要协同创新外交外事资源。一要扩大上海自贸区的外交外事功能,争取把它作为国家经济外交和上海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二是重视科技创新在外交外事中的地位,提升上海在中外交往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出色完成国家交付的国际培训任务。四是强调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发挥上海在创新培育外交外事资源方面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作用,在地方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上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杨洁勉系上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



    上一条:陈新光:上海浦东新区打造全覆盖医疗服务链

    下一条:迟福林:创新监管方式 要用好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