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明显缓解,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近,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报告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蓬勃,医疗质量不断提升,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在5国中,中国进步幅度位列第三。
在全国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新一轮医改启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全面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探索出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法”。实践证明,深化医改取得了显著成绩。5年来,我国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上升至2016年的76.34岁。2015年,我国医疗质量全球排名第61位,而在1990年排名第113位。让人意外的是,英国、美国虽然医疗质量指数不断提高,但排名却呈下滑趋势,2015年分列第30位和第35位。
5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数逐年增加,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全民共享“健康红利”。目前,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网惠及13亿人,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质量和效率,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道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较高的健康绩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医改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化医改道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标志着建设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基本形成。深化医改作为建设健康中国重要支撑,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任务仍很艰巨:一是从发展理念看,必须贯彻大健康理念,加快扭转“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模式,更加重视对群众健康的保障;二是从供需结构看,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快速释放,需求层次逐步升级;三是在合理引导群众就医需求时,迫切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坚决扭转扩建和新建大医院无序增长的势头,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健康中国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创新体制机制。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攻克医改的重点难点问题。“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将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努力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
医改的核心是创新医疗治理体系
医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典型的系统性改革,光涉及到现有的政府部门就达到16个部门之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新一轮的医疗该改革是从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8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但是有一个问题至今未能完全扭转过来,即医药领域逐利的体制机制。这个机制刺激了过度医疗、过度用药,使得医药生产流通体系的既得利益膨胀之势未受遏制,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升,成为医患矛盾的重要症结之一,还未得到根本的缓解。同时,国家财政投入还未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群众的满意度和医务人员的正向激励,医改效果与社会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2017年起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相对于过去按服务项目支付,按病种付费即按疾病打包付费,医改向凸显公益性的正确方向又迈出了一步。如果作为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这种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有多重意义:从医保基金的使用看,可实现费用控制和质量保障的平衡;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来看,可以结合分级诊疗,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到基层首诊;从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来看,可以提供财力的支撑等。从这个角度看,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称得上是深化医改的“导向标”。此外,各地医改在这方面的试点实践中有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如福建三明市的系统性医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交叉、职能分散等问题,形成系统性改革的强大合力。我们要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去推动医改并作为基本遵循,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作者系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校外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