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萌:依靠文商旅融合,实体零售能否实现“逆袭”?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新型城市购物空间的塑造——包括原来购物中心、购物街区的转型改造升级,以及无人商业门店的出现,都是一种积极探索。

    上海是中国传统购物之都,目前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近年来,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实体零售空间规划控制不足、新一代消费者购物需求及体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尽管全市层面实体零售业发展依然稳步增长,但城市主要购物街区、大型购物场所明显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迫使上海商业开启了新一轮升级转型旅程。而文商旅融合,成为上海众多购物中心新一轮转型的路径选择。不管是中央商场变身“商旅文秀场”,还是上海第一百货要改造成为“文化休闲新地标”,还有部分商场推出的主题展览、游乐项目、创意集市等,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近年来,实体零售发展在国内外都遭遇巨大困境,有媒体直言,在美国,“从乡村购物中心到曼哈顿大道,这两年可谓是零售业的灾难性年头,传统零售业出现了大溃败”。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文商旅融合固然是传统购物中心创新转型的一种可选路径,但立足大都市“城市—产业—生活”三者内在关联角度,显然还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大视野来思考这一关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的现实问题。


    社会结构转型提出变革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转型,城市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显现出多元化、流动性和独立性等新的特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支持下,城市人群的生活空间日益呈现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交互融合的新特征。

    针对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型、城市发展方式的变化,包括实体零售在内的都市产业,都要及时做出系统变革,以回应城市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尤其要从生活空间融合、产业跨界协同、场所功能混搭、多元需求叠加的视角,谋划实体零售业的内在结构体系、产业价值环节和资源配置手段的深刻转型,推动产业的系统性变革。

    要超越对零售业的传统认识

    上海作为中国传统购物之都的历史身份、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定位,都决定了城市实体零售业的发展是丰富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必要途径。在创新转型过程中,需要超越对零售业的传统认识。

    从根本上,上海需要从传承弘扬城市商业文明、营造新型城市交往空间、促进城市各类人群互动交流、优化城市综合服务、提升新时期实体零售业等多维功能价值的高度,针对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产消融合的新趋势,在更高层面,对实体零售业发展做出总体定位和整体规划,推动实体零售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复合化、柔性化、人性化、生态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重构实体零售业的生态圈和体验链

    城市主流人群的新消费需求呼唤更多更为便捷、更为时尚、更为舒适、更为健康、更有情感的新型购物空间和零售新业态。上海新型城市购物空间的塑造——包括原来购物中心、购物街区的转型改造升级,以及无人商业门店的出现,都是一种积极探索。

    实体零售业的创新转型需要基于城市空间特征、顾客消费特点、城市商业基因以及市民行为规律,从场所定位、市场细分、业态差异、商品品质、环境设计、功能组合、展示技术、支付技术、价格策略、互动手段、顾客粘性等多个方面,重构城市实体零售业的生态圈和体验链,不断提高呼应、满足新时期大都市品质化消费、社群化消费新需求的质量和水平。

    唯有如此,实体零售的发展才可能深度嵌入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升级的主流,在丰富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综合消费的过程中,为城市建设贡献自身独特价值。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产业经济项目首席专家)




    上一条:吴晓灵:以普惠金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下一条:陈新光:互联网+工业设计助推“中国智造”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