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国强:植根历史沃土 成就伟大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5月23日

    2017年5月14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站在历史高度,把握时代脉搏,谋划发展蓝图,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行动指南,是成就“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的纲领性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具有感召力,是因为它既唤起了沿线国家对古老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更激发了世界各国对新型丝绸之路的时代畅想,显示出正在崛起的中国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纵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一道路,而是由众多通道组成;古代丝绸之路首次开辟了经贸交流东西方大通道,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大传播,开启了人类文明交流先河,反映了不同时期先进的理念、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要求。它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历经两千多年所凝练而成的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下应运而生,在沿线国家的互通有无中日渐兴盛。历史表明,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尽管沿线各国历史进程各不相同,但各国政府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道路畅通、贸易往来提供了保障,共同营造出良性的外部环境。由民间自发的货物交换而促成,是古代丝绸之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参与其中的多元力量,成为推动丝绸之路发展最活跃的主体元素。历史表明,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

    古代丝绸之路从形成伊始,就与沿线国家政治的稳定度、彼此关系的和谐度息息相关。我国始终秉持以和为贵、以诚相待的理念,与沿线国家维系了长期和平稳定的政治关系。因而赢得了沿线国家的信任和仰慕,丝绸之路因此成为各国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典范。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古代丝绸之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就是开放包容。从道路畅通到经贸繁荣,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化,无一不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创造,无一不是沿线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历史表明,没有哪个民族的智慧能独立支撑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

    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持续时间长、富有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思想文化纽带的连结、精神力量的支撑和多元文明的传承,缔造出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价值取向,凝炼成伟大的丝路精神。历史表明,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不竭之源。

    “一带一路”倡议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向世界。它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更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翻版,而是一次伟大的超越。它汲取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精髓,传承的是古代丝路文明的精神,致力于打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其内涵和外延都是古代丝绸之路所不可比拟的。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所以具有坚实基础;“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所以具有广阔前景。习近平主席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份宝贵的遗产带给我们诸多启迪,也赋予“一带一路”倡议深厚底蕴。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中,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丝路精神,并将其化作连结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支点和纽带,以和平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创造性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上一条:江时学:“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性意义

    下一条:迟福林:“一带一路”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