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萌:发展文化旅游激活海派文化资源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17年4月19日


    当前,上海正在着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也进入关键期,迫切需要从新的发展视角,从世界城市创新竞争、城市价值挖掘呈现的高度,对上海海派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问题做深入研究。

    一、上海城市新愿景需要海派文化资源的激活和创新

    已经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报国务院审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提出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举措。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上海的城市性质表述为——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城市愿景具体表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城市新愿景对城市文化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文化繁荣兴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牢牢抓住文化这个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不断深化改革,真正走出一条面向未来的科技兴市、文化兴市之路”。而推进文化兴市的重要基础,就是上海自身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资源的激活和创新。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特质与底色,是上海文化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鲜明标签。海派文化资源是构成上海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与个性特色的最大资源依凭。海派文化资源应该作为上海最突出的优势文化资本,得到更为全面、深刻、生动的挖掘、表达与传播,在不断被呈现、激活的动态过程中,获得跨越时代与地域的生机与活力,为上海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提供创新型动力。

    二、文化旅游是激活海派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抓手

    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上海旅游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其“都市本身”,包含都市环境、都市景观、都市氛围、都市情调甚至都市味道。上海文化是上海旅游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但近年来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尤其是基于自身海派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还存在战略不清、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形象不明、韵味不足的弱点,还未能充分满足国内外游客以及上海市民对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想象与期待。

    文化旅游是通过文化资源的表达、展现和传播形成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文化交往与体验需求的社会过程,是一种以文化内容接触和体验激发旅游及相关消费为目的的文化展示与再创造,是最能体现城市地域内涵底蕴、最具区域个性特色、最有浸染滋润作用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也是深度传播城市文化、向外界说明城市的最为生动有效的表达途径。它对于激活、传承、弘扬、创新城市文化资源价值,增强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带动文商旅一体化消费,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旅游开发与运营,充分挖掘、激活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成为上海文化发展、旅游发展、区域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

    三、上海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海海派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虹口、黄埔、静安、徐汇几个中心城区,虹口区的多伦路—溧阳路—鲁迅公园地区、黄浦区的豫园—外滩地区、徐汇区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静安区的静安寺—愚园路地区,都已经是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地区,目前上述各区都在加大文化旅游发展力度。习近平同志曾对虹口文化有过精辟的概括——“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居地”,准确揭示了虹口区文化资源的地位、价值与特征。相比较而言,虹口区在海派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还需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以下即以虹口区为例,探讨如何以文化旅游激活海派文化资源的问题。

    一要注重文化旅游主题提炼和形象塑造。目前虹口区大力推广的“经典虹口、时尚虹口、文化虹口”口号,以及旅游部门着力推广的“红色经典之旅、海派文博之旅、都市休闲之旅、创意体验之旅”等微游虹口线路,并没有真正提炼、塑造出虹口文化旅游的鲜明主题和个性形象。其实,若充分考虑上海名称的由来、虹口港的辉煌、海派文化雏形的孕育、全市90%的东方风格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都在虹口、上海老式住宅建筑风格主要集中在虹口等情况,虹口区完全可以提炼出跟徐汇、黄埔、静安等典型租界气质及繁华商贸空间明显不同的文化旅游主题和形象。

    二要注重区域文化旅游空间布局优化。从传统的上海整体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来看,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板块是虹口区已基本形成吸引、集聚功能和优势形象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除此之外,还需要着重考虑黄浦江苏州河滨江河口地区、北外滩滨江地区、四川北路街区、音乐谷片区以及提篮桥地区,需要围绕文化旅游主题和主轴,结合各片区资源特质,丰富、优化文化旅游符号和功能,并要通过适当的交通组织方式串联,形成便于游客自由组合游线的多元文化空间。

    三要注重文化旅游多业态发展协同。促进区内视听、印刷、音像、体育、娱乐与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互动融合,形成景区、园区、社区、街区、集聚区、综合体、廊道等不同业态协同发展的局面,是虹口文化旅游走出新天地的必经之路。在建的上海音乐谷、虹口港水上文化走廊项目,都是惠及游客与市民、促进综合消费、提升区域文化价值与魅力的积极探索。

    四要注重“创意+科技”双轮驱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产品的设计、服务的提供、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基于各类资源的特质和内涵,紧紧围绕主流旅游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以体现韵味、智能、绿色为主线,采取前沿的创意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景点进行活泼有趣的呈现和表达,通过优化旅游体验,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虹口区目前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要注重特色文化旅游节事活动策划举办。除了目前的四川北路欢乐节等外显性活动外,更应该借鉴伦敦故事节、巴黎不眠之夜、文化嘉年华、艺术作坊、社区文化节、草根文化集市等做法,围绕区域内诸多具有代表性与传播力的海派文化资源,比如鲁迅在上海、犹太人在上海、上海之名由来、海派文化诞生、精武体育文化等,策划开发能够激发市民和游客参与热情的特色文化旅游节事活动,营造生生不息的文化旅游环境与氛围。

    由此,上海海派文化资源的呈现和传播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资源才能在持续参与当下社会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获得更为久远、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为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李萌)



    上一条:陈新光:“中国智造2025”推进制造大国转向智能强国

    下一条:于法稳 季为民:体现国际视野、国家战略、本地特色,崇明生态岛建设如何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