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 巍

    1970年2月至1972年1月在吉林省农安县农村插队。1972年2月至1976年12月,在长春市锅炉厂先后做钳工、工会副主席。1977年1月至1978年2月,长春市绿园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初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城址和墓地的发掘。1987-1990年,受研究所派遣到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研究所和茨城大学研修,学习日本考古学。1995年1月,以在日本发表的专著——《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获日本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作访问学者,撰写第2个博士学位论文——《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1996年7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中日两个博士学位的考古学家。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分别于2001被授予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2006年被授予美洲考古学会终身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3年2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本届全国人大近三千位人大代表中唯一的考古学家,也是继夏鼐先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的第二位成为人大代表的考古学家。

    主要任职和社会兼职:

    1996年8月,任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

    1998年6月,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考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

    2005年起,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委(历史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6年7月至2017年,任考古研究所所长。

    主要社会职务有:国家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第五届和第六届成员(每届由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历史和考古学者共15人组成,王巍是目前的第六届历史学科评议组中唯一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前副会长、曾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聘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还是亚洲史学会评议员(常务理事)。

    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

    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和同事们一道,在商城中新发现了一座始建于商代初年的外城,原来发现的宫城恰好位于该外城的正中,从而将中国古代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制度上溯到商代早期。在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成为该工程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该项发掘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并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0年,主持了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的宗庙。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该项目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2003~2004年,作为总领队,领导数十位考古学家、上百名技工和在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进行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铸铜作坊、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殷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对商代晚期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该项目因发掘工作的高质量而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王巍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

    1.夏商周考古;2.东亚地区古代文明起源研究;3.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

    2.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主编。

    3.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执行专家组组长。

    4.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主持人。

    5.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方主持人。

    6.最近刚刚被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起源和元代帝陵”项目(2012——2021年)首席专家。

    主要学术成果:

    王巍迄今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20余篇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

    1.《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日文、日本雄山阁出版社,1993年)。他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缜密分析,探讨了3~6世纪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书中对当时在日本学术界被作为定论的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于七世纪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书中指出:七世纪的日本是成熟的律令制国家形成的时期,可以将其比喻为人的成年,但就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成年一样,日本的古代国家也经历了萌芽、初现、逐步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3到6世纪日本古代王权和国家形成的时期。书中还探讨了日本古代国家背景、社会基础和动力,并将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与中国夏商周时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异同,并分析了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此书1993年在日本出版,受到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被誉为日本古代国家研究的划时代的成果。1995年,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九州大学以此书授予王巍论文博士学位。他是中国考古学界较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2.《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冶铁术和铁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背景、契机及其历史意义。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东亚地区考古学界研究上的空白。他以该论文获得了第二个博士学位。

    3.《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八章第二、八、九节。获2005年夏鼐考古奖一等奖,2007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

    4.《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与唐锦琼合著第三章。获2007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

    代表性学术论文:

    《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第11期。

    《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9年第9期。

    《美松里型陶器研究》,《考古学论考》第14辑,日本疆原考古研究所,1990年。

    《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第3期。

    《中日古代坟丘墓の比较研究》,《东亚と日本の考古学Ⅰ(墓制)》,同成社,2001年。

    《倭五王时代の日中交流》,《考古学季刊》33号。

    《公元前2000年前后大范围文化突变原因探讨》,《考古》2004年第1期。

    《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文物》2006年第5期。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论纲》,《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中瑞考古学论坛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汉代以前の东西文化交流》,(《茂木雅博先生退官纪念文集》,日本同成社,2007年。

    《中国考古学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2月28日理论月刊版。

    《从中国看日本埼玉稻荷山古坟和埼玉古坟群》,《考古》2009年第12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光明日报》2010年2月23日,第12 版,王巍、赵辉合著。



    上一条:黄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