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顺利开幕

    12月8日上午9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顺利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水与古代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上海市市长应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分别致辞,并共同颁发9项“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

    “水是万物之源,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人类文明。”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古代中国等这些古老文明无一例外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那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和古代文明兴废间的关系又是辩证而复杂的。中国古代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古代中东也有“诺亚方舟”的神话。水究竟如何促进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又促进了哪些技术革新与发明,人类历史上的古代文明如何通过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前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特别在今天,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对其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关系进行探讨,尤具现实意义。

    王伟光表示,人类已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各国利益相互依存,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中国与世界需要彼此交流,互相了解。过去几年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界,在“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已经迈出国门在世界多处开展考古工作。如自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联合对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探寻古代丝绸之路的遗迹和遗物;2014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进行发掘,开始了对玛雅文明的追寻。这些考古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还将赴埃及和印度开展考古发掘与合作研究工作,目前,这两个项目已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在赴国外开展考古工作的同时,以“世界考古论坛”为代表的学术交流,也使得世界考古学界加深了对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及现状的认识,推动了全球考古学界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应勇在致辞时说,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居、因水而兴。水孕育了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环境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一定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前人智慧,为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各种水资源问题提供新的启迪。

    关强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世界考古论坛越来越成为世界考古学界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交流平台。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考古学研究,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夏商周断代等大型课题的联合攻关,努力探寻人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十分重视考古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引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公众考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中国正积极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希望中国考古学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考古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考古科研机构来到中国。

    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布莱恩·费根教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文学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为英国杜伦大学的克里斯多佛·史卡瑞和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玛莽·阿布杜凯如教授颁发了“杰出贡献奖”。论坛还请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颁发了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上海市政府秘书长肖贵玉、副秘书长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以及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还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大考古机构、院校的15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就水资源、水管理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向金美/文 查建国、谢妮妮/摄)



    上一条: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率团赴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智库调研

    下一条: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颁发考古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