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高端讲座”是上海研究院着力打造的人文社科类高端学术平台,其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汇聚社会科学领域内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的智慧,聚焦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

9月26日,上海研究院“人文社科高端讲座”邀请刘大椿教授作题为《马克思怎样看待科技》的讲座,上海研究院合作处处长朱承主持会议。

朱承指出,科技革命和科学发展对于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今天的讲座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100多年前马克思关于科技的观念,具有学术史意义,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大椿教授从怎样看待科学、为什么研究马克思的科技审度、马克思科技审度的历史实践视角、马克思科技审度的焦点以及研究马克思科技审度的重要性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的科技观。
以下是讲座内容整理:
一、应该怎样看待科学
我们对科技的看法比较多的其实是两种,一种是“为科技辩护”,或者说“为科技寻找合理性的依据”,这个实际上是科学哲学在过去100多年来最主要的工作。第二个观点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比较流行的,就是对科技的批判。主要因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而这种负面影响造成了很多思想家对科技产生了批判性的观点。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只能是辩护或者只能是批判?我觉得不能用辩护或者批判这样简单的词来回应,而应该持有审度的观点,所谓审度的观点就是要有针对性,要在一定的时间背景下对科学技术究竟怎样,提出自己的看法。单纯的辩护和单纯的批判都是有局限的,因为他们都是就科学的某一方面在某一个时空背景下的问题来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审度?就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用一种多元的、理性的、宽容的观点来看待科学,这样才适合我们今天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我们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样一种态度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对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做了一个梳理,我们感觉到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的审度就非常有意思,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为什么研究马克思的科技审度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马克思一下子说科学是资本的帮凶,一下子说科学是生产力”这样的论述,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这两种观点在马克思看来都是对科技审度的结果。而这个审度是针对科学技术的某个方面提出的论断,我们要讨论和梳理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是科学方法的倡导者,在《马恩全集》的相关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辩证法的应用。我们知道所谓辩证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还有整体性原则,这几个应当是主要的辩证思维方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方法的结果。
第二,马克思非常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他对物理学方法非常肯定。我们曾有一种偏见,认为马克思讲辩证方法是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对立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两者各有各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马克思特别偏爱数学方法,对数学方法的偏爱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以贯之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对微积分是特别偏好的,他还有专门的有关微积分的论文,特别是马克思对定量分析的肯定,他认为科学研究的高级阶段是定量分析。现今的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讲到了数学方法。
马克思科技审度不是给科学和技术下定义。马克思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审度是与别人不一样的:
马克思科技审度的特色:第一,马克思科技审度是有针对性的诠释或者审度,他在讨论资本是怎么样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时候,提到了科学在其中起了“资本帮凶”的作用。他表示,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基础,所以马克思就提出来了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这是有针对性的。第二,历史实践视角,马克思看待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视角,这个视角我们在梳理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尝试,最后我们觉得实际上是两个视角,一个是历史的视角,一个是实践的视角,把它归纳起来就叫做历史实践视角,他是用历史实践视角来看待科学技术的。第三,马克思的科技审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解读也不尽相同。马克思审度科技有三个聚焦点,焦点的取向是多元化的,是立体思维的,不能把它单向度、一元化。
三、马克思科技审度的历史实践视角
历史的视角,马克思一直强调用历史实践视角来看问题,他认为科学和技术形态不是飞来之物,而是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不能静态的说科学是什么,技术是什么,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就要跳出它的局限,就是你现在看待某个时期的事物,就要跳出它,看历史发展是怎样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视角。比如说,马克思强调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把握科技,科学技术既牵扯到精神的生产,又牵扯到物质的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跳出一般的范畴来考虑,应从一定的历史形式去考察它。所以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活动的探究就是通过一定的历史实践视角去把握科技的。
实践的视角,马克思着重考察专属于人的劳动。当他做这种考察的时候,往往就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提出来,这也是我们在过去经常引用的。一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活动被纳入资本运行体制,科技的发展受到资本的调制与整合,成为资本扩张的主要帮手,这在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这个阶段很明显。那个时候出现了所谓资本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所以马克思对资本化的倾向研究比较深入,这也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特点,而这个《批判》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就是资本化倾向,科学技术跟资本化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具有这种直接关系,科技就会产生异化,所以科技异化的根源论也是马克思的重要论断之一。这个异化就需要我们去解决它,马克思从两个角度,一个是批判资本角度,在剥削、剩余价值的理解上,马克思有一系列的观点,他认为科学和技术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他认为科学和技术异化是不正常的,科学和技术对于人类的解放,对于人类的自由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需要依赖科技的发展,实现这些就需要把科学技术从资本化,从资本的奴役下把它解放出来,这是马克思在讨论如何看待科学和技术的实践视角。
四、马克思科技审度的焦点
焦点1:科技生产力论是以生产实践作为“母体”来剖析科技。过去几十年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讲的已经比较多了,但是我们所引用的还是其中一部分观点,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其实非常多,他有很多笔记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
焦点2:科技异化论以批判资本“暴力”为目标。马克思批判资本,批判资本在剥削工人剩余价值中的作用,科技跟它的关系是通过批判资本暴力为目标来审视科技,解释科技异化的。
焦点3:科技自由论在人性复归和人类解放的自由愿景中驾驭科技。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前瞻性,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19世纪是以反对资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为目标的,他的所有理论都是集中在这一个目标上。同时他又看到人类最后的解放需要依靠科技,但不能依靠那种和资本联姻的科技,所以说要有人性的复归,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解放可以和科技相连接,这是马克思科技审度的焦点。
五、研究马克思的科技审度重要性
研究马克思科技审度非常重要,马克思对于科技的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的看法。所以这个审度具有一种标杆价值,我们应当立足当下,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很重要的。走进马克思的科学技术世界,了解马克思是怎么样看待科学技术,他的科学技术世界是怎样的,只有重读他的原文,系统整理和研究马克思是如何对科技加以审度的,这样才能够揭示它们的标杆价值,这个标杆价值对于我们的启发价值非常大。
刘大椿,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图书馆馆长、哲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刘大椿自选集》《一般科学哲学史》《分殊科学哲学史》《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等,发表论文160余篇,2004年获人事部、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