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具有公共性。通过云计算背景下的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数码博物馆能直观地诠释科研成果,让知识慧通天下。10月10日,上海研究院邀请了中国社会学会中日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罗红光教授作题为《数码博物馆建设思路》的讲座。

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主持讲座。赵克斌表示,智库建设要敢为人先,勇于进行全维度创新,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展现科研成果。上海研究院的立命之本是科研,应通过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老店”。
罗红光教授以《学者对谈》短视频为例,阐述建立科研数码博物馆的前瞻性和重要性。他说,数码博物馆将浓缩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思想、观点与贡献,除了文字表达,还可以通过影音图等技术手段让有效信息在三维空间里“走街串巷”,实现科研成果社会化。

保存元数据是科研单位的基础工作
“以往很多研究数据、科研成果都散落在各个研究所里,整体资源利用率有限。”罗红光认为,通过交互功能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科研成果,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实时分享与互动,使知识不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循环。
科研单位建立数码博物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分类,永久保存元数据和基础数据,并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用动态语言把碎片化的知识产品攒在一起
以“众”字的字型为例。“众”由三个“人”组成,根据社会学的表述,一个人代表个体,两个人代表关系,三个人组成了社会。在现实中想把博物馆盖成“众”字只能是愿景,但是有了先进的虚拟影像技术,通过课题设计、采集编目、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环节,可以用动态语言攒集碎片化的知识,让原本没有温度的文字内容呈现得更加立体,让科研成果慧通天下。
借鉴先进国家及地区的资源开发能力
罗红光指出,数码博物馆具有传播效果好、可开发性强的特点,可以为科研活动搭建可移动、实时且具交互功能的虚拟平台。我国在数码数据库、人工智能交互领域的资源相对较匮乏,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中可以借鉴美国的谷歌和苹果公司在大数据分析领域、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在公共服务领域、德国“欧洲化遗产网络”等的研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