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社会心理学应对老龄化和社会养老 

    马克·塔布斯基

    乐卓博大学高级讲师马克·塔布斯基博士作了题为“中国临终关怀的经济化”的演讲。他建议,在分析社会经济不平等性可能造成对临终关怀的不同体验之前,应首先了解一下经济化语言是如何扩展到年老病人及其家庭和医疗从业者之间的关系中的。

    程明明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程明明作了题为“上海临终关怀发展模式与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指出,自2012年,上海开始探索以社区为本的临终关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领域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过多年的运作,在这一模式的发展中,社会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如临床实务、规范化指标、居家服务、个案管理等方面也面临更多挑战。

    方超

    巴斯大学社会与死亡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方超作了题为“英国和中国针对非自愿无子女老年人群的护理及临终关怀”的演讲。他聚焦英国和中国社会中研究很少的一个脆弱且庞大的群体——老年群体,通过利用定性方式探索非自愿无子女老年人的需求体验以及英国和中国在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方面的问题。

    梁海祥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海祥作了题为“流动老年人居住安排与精神健康”的演讲。他分析了流动老年人口与本地人口在居住安排、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参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影响流动老年人口精神健康的机制。

    晏松

    不来梅雅各布大学心理学与方法系心理学教授晏松作了题为“老年人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维护”的演讲。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年期个体的心理活动变化,包括认知过程,个性、社会适应及态度等方面,以及老龄群体所面对的社会心理问题和特有的心理特征。

    吕楠

    中国人民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吕楠作了题为“照顾有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的体弱长者:关于压力源、照顾者负担、应对策略及照顾者精神健康的模型研究”的演讲。他的研究发现,发现不同压力源会导致不同维度的照顾者负担。另外,不同维度的照顾者负担类型也会导致照顾者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彼得·埃比克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和研究科学家彼得·埃比克作了题为“退休是否会影响次级预防保健服务的利用?来自乳腺癌筛查的证据”的演讲。他发现,退休会减少次级预防保健服务的利用。这种影响并非由健康或收入的变化所引起。此外,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慷慨以及女性对癌症防治所持的观念都是重要的驱动力。

    阳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阳方作了题为“从生命历程角度看中国老年群体中孤独感发生率的预测指标:全国性纵向研究”的演讲。他的研究发现,高龄和自测不良健康状况增加了孤独感发生的几率,然而接受过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进行了城乡迁移、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拥有白领工作、拥有良好的家庭经济地位、处于婚姻状态、有更强的社会支持等因素会降低孤独感的发生率。

    陈佳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陈佳博士作了题为“中国多子女家庭中工具性支持的分工:是否存在不同的家庭模式”的演讲。她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多子女家庭中,子女提供工具性支持的分工合作模式有三种:“低平均—低分化”、“中等平均—高分化”和“高平均—低分化”。不同的父母和子女的特征决定着多子女家庭代际互动的模式。






    下一条:以老龄经济学视角探索养老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