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教授做客人文社科高端讲座第52讲作题为《谈谈近年来的丝绸之路研究》专题讲座。
讲座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徐坚主持,另有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陈菊霞、历史系副教授舒健以及来自上海大学的五十余位同学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荣老师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相关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从老一辈的陈垣、陈寅恪、向达等诸位先生,到建国后的韩儒林、孙毓棠、姜伯勤等先生,再到改革开放后余太山撰述中外关系史系列著作、刘迎胜开创察合台汗国史、荣新江组织“粟特人在中国”会议等。前人学者上百余年的辛勤耕耘使得“中外关系史”相关研究的水准不断提高,领域亦逐渐拓宽。其次,荣老师介绍了一系列“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供同学们学习和阅读,早期有张星烺编著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以来有刘迎胜的《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化》、张国刚和吴莉苇的《中西文化关系史》等。
在第二部分,荣老师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最初定义。“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而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随着对“丝绸之路”研究层次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丝绸之路”的含义也有所延伸和扩大。此外,荣老师认为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的出现一方面与西方殖民主义的结束有关,另一方面亦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关。同时,在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的催化下,国内外学界涌现出一系列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论文、著作、丛书等学术成果,如刘进宝主编的《丝路文明》、沙武田主编的《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美国学者韩森的《丝绸之路研究论文精选集》、英国学者魏泓的《丝路岁月》。
在第三部分,荣老师提出了关于“丝绸之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首先,关于“丝绸之路”研究与“中外关系史”的学科建设问题,相关学者要着重思考丝绸之路研究与传统的中外关系史的联系、与全球史的关系、与区域研究的不同,同时也要重视“丝绸之路”的研究对象、研究史、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以及文明史的重要性。其次,学者要做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如传统史籍的发掘、外文古籍的翻译、中西亚地区汉语和胡语文献的出土等工作。再次,相关学者要加强历史学的专题研究。荣老师指出,我国学界当前对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对伊斯兰时代的中亚研究仍然很少,有待加强。最后,荣老师认为在不断提高“丝绸之路”研究水准的同时,也要持续推进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依次向荣老师提出了各自的疑问。荣老师也为同学们一一解答,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又不失风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