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学和历史的思想碰撞 共话“中国思想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中国思想是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量。6月8日-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学哲学系共同承办的“中国思想与文化自信”高端论坛顺利召开。

    本次高端论坛由主题演讲和分组发言两个阶段组成,近70名哲学及历史学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主题演讲阶段,8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观点。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及上海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宁镇疆教授分别主持论坛主题演讲的上下半场。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作了题为《文化自信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主题演讲。杨国荣教授指出,作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既具有普遍性品格,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与之相联系,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文化自信涉及认同与承认两个方面,认同以肯定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为指向,承认则偏重于把握中国哲学的独特形态。我们要在既成性与生成性的关联中看待中国哲学的发展,体现史与思的统一与互动。以世界哲学的视野对待中西方哲学资源,通过创造性思考,参与到世界哲学的百家争鸣中,体现哲学世界化与多样化、个性化的统一。面对资本膨胀、权利支配以及技术差异化等问题,中国哲学以人道原则以及自然原则等思想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启示,这也是确认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

    湖北大学何晓明教授在题为《和而不同: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要清醒认知、辩证理解、全面把握、合理运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在讨论交流、凝聚共识与保护独立意志和思想自由共存的基础积极主动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凝聚力和影响力转换为现实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构筑传播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作了题为《自信之本:“和生”文化》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要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明确自然、人文与科学间的内在统一性,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仁者无敌”“百里可以王天下”……安徽大学王国良教授在题为《孟子思想与永久和平》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孟子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维教训,指出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儒家思想,总结提升孟子的仁义自信王道理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章义和教授作了题为《从交流互鉴中显现自信》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要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应在既有文化传统中,融汇时代精神和区域精华,以思想上的自信引领行动自觉,建构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实现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汇统一。

    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在题为《文化自信的启蒙向度》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传统中的内在精神的自信,要通过理解文化的“三重启蒙项目”,明确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省之间的联系,使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综合创新与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在题为《“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明治日本与晚清中国现代化道路不同选择再审思》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中体西用”带有历史向度,这个观点阻碍了在晚清时期社会意识的进步。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全覆盖性和高度的渗透性,应保持和继承本土传统、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以《思想与文化自信何以可能》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文化自信应体现在思想与体系的建设自信上,要以文化定力彰显文化自信。贡华南教授引用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说,提出要正视天道、地道、人道、物道,寻求平衡与和谐共存,同时要在掌握哲学普遍性的基础上展现思想个性。

    本次高端论坛还设了分组发言。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社科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社科院、河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们围绕论坛主题,做了会议发言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一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高端学术对话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

    下一条: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的当代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