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研究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高端论坛”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协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高端论坛”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致开幕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回望与前瞻”的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赵克斌表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把握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从而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贡献自身智慧。

    周文提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共同努力,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大好时机,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时代之问,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贡献自身智慧。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武汉大学教授、经济发展中心主任简新华,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吕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甬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洪永淼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教授,上海大学聂永有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经济研究》原社长张永山主持第一阶段主题发言。

    裴长洪将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联系起来并提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研判和总结中国国情,客观认识中国经济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作为重大的理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表述,对应的是新中国“强起来”的阶段,这不仅是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上强起来,通过“双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更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学的理论上实现自立自强。

    程恩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等三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间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介绍了他近期出版的“五观”政治经济学(即:渺观、微观、中观、宏观、宇观)的理论创新成果。

    韩保江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百年来一直坚持人民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五大宝贵品格。在学术化、范畴化、理论化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并将这些宝贵品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突出的重要特点。

    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需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刘守英提出,我们要将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有机联系,构建起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每一次现实的重大变革,都与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的转换密切相关,因而我们要坚持好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我们要从“四史”中汲取历史经验,形成以中国特色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解决我们现代化国家建构征程中重大的问题。

    基于不同视角,与会学者还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完善经济理论的历程进行了探讨。简新华认为,我们应聚焦“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经过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重要问题,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间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深入分析其内在动因,为学科的进步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完善,提供更丰厚的学术滋养。

    吕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的三重逻辑,并认为应在政党和国家的框架下理解中国财政背后的政治经济过程,西方多党制下的财政框架并不适合中国的财政等分析。

    陈甬军聚焦于双循环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截面,将双循环的国家大战略纳入到他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中,阐释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渊源。

    洪永淼报告的主题围绕数字经济、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展开。他认为,收入分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正在冲击传统的劳动就业市场,数字要素正在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数字化的鸿沟也在拉大居民、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应及时地妥善应对这些挑战,助力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谢地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亟需处理好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文本研究和实证分析、问题导向和理论抽象、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叙事和现代经济学研究学叙事等十大关系,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研究。

    聂永有对“双碳”背景下的碳公平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出,目前中国宣布的“碳达峰”“碳中和”备受世界关注,但是在这背后还隐藏着碳公平的问题,目前学者们对这个方面的工作关注还不够,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工作有待开展。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境界

    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与会学者从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出发,从不同领域切入并展开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复旦大学孟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任杨新铭,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厦门大学王艺明教授,武汉大学颜鹏飞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纵横》主编郭连强主持第二阶段主题发言。

    孟捷将报告的主题聚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的结构问题研究上,他提出,未来完善教科书的编撰,既要注意利用改进现有教材的板块型结构,还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利用《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

    沈越表示,五年规划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他在发言中以五年规划作为切入点,通过“五年计划的由来及其演进”“从计划到规划的蜕变”“五年规划的不变”等三个部分的剖析,对近70年来党领导社会经济工作的社会历史作了较为完整、系统、全面的梳理。

    杨新铭表示,需从长时段、大视野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经验与支撑性制度建设进行梳理。

    沈开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要基于“三个一致”的原则,即要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任务和原则相一致,要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相一致,还要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一致。

    王艺明将目光聚焦在收入分配领域,他在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理论在机器代替劳动制度下的工资和劳动收入分配的应用,并用实证的方法论证了在机器代替劳动过程中,劳动收入分配在不断下降。

    颜鹏飞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方法,他提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应掌握三大文本和三大逻辑的内在统一性,即原始文本、学理化文本、本土化文本的统一,以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统一。

    360E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开展,需要清晰的认识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张兴祥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李正图研究员分别作主题发言。上海研究院规划与合作处处长、上海大学张恒龙教授主持第三阶段主题发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既要在内部创新理念,也要积极向外汲取养分。刘瑞在“市场与政府,还是市场与计划”的社会主义理论命题上提出了新思维。

    张兴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进路具有二重性,即发展改革的目标始终围绕生产力导向或价值导向。

    马艳表示,中国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CSSA)已经脱胎于国外提出的社会资本积累结构理论(SSA),实际上构成了理论体系的创新。采用CSSA六大利益关系的分析框架解释中国特殊的利益关系变动的动态运动,能够揭示中国经济特殊的发展规律性,这个分析框架可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李正图就“如何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应从八个方面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认识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在多个方面开拓了新境界。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新型举国体制,以及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等几个方面仍需要学者们作更进一步开拓。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术期刊与媒体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文原标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高端论坛’在沪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查建国、夏立、陈炼;图:徐婷婷

    编辑:龚敏

     



    上一条:上海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院共同主办“阿富汗形势多边对话”国际视频会议

    下一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 “历史学•2020”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