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培林:我国新时代发展的特征、挑战和趋势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我国发展产生一系列新特征,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呈现一些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时代发展的新特征

    在新时代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发展显示出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是我国做出新判断、提出新思路、制定新战略、落实新举措的重要基础。

    1.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受屈辱,数代仁人志士用血和生命追寻富民强国的道路。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产生世界性影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一度被西方视为“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完胜。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民主化”浪潮,也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胜利的标志。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8000多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的发展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3、开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并实现规划,这是中国发展的一大特色。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新时代为第三步又制定了“两步走”的蓝图,即第一个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用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走向现代化的征程步入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

    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伴随着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都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今天,我国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条件、发展的战略选择都大不一样了。

    5、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深刻变化

    人民的生活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全面准确把握人民生活的新需求,是正确选择民生建设政策的基础。

    6、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发展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判断,它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面临的新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二、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这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完全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30多年,而且与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的情况相比,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从发展的动力来看,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其贡献率已达到近2/3,但随着信贷消费的快速发展,家庭债务也增长得很快,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否靠消费维持长期增长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另一方面,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所依靠的劳动力低工资和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也逐步在减弱,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仍在持续上升,劳动力的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有待时日。

    从发展的资源条件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土地用途变动实现资本积累,推动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成为各级财政的支柱性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成为普遍现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当前这两个方面的约束条件已经全面收紧,我国开始实行前所未有的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中央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也释放出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宁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点,也决不允许房地产价格疯涨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我们所要的经济增长,今后必须是高质量的增长。

    从发展路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打破了“大锅饭”,实现梯度增长,可以说这个大政策功不可没。但现在发展起来以后,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差距、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都已经过大,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大众消费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要难,必须长期努力、久久为功,但也要注意防止福利民粹主义绑架民意,要建设既有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公平正义社会。

    从发展承担的社会负担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总抚养比(少年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持续下降的时期已经结束,2011年跨过拐点并持续快速上升。随着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动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远高于我们过去的多数预测结果,老龄化的程度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同等发展程度时的情况,即所谓“未富先老”。我国老龄人口总量的庞大和老龄化速度超乎寻常所显示的这种“超常规老龄化”,究竟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何等的深刻影响,由于多种复杂影响因素的存在,目前还很难进行精确的评估。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和挑战都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精确的评估。

    三、新时代的未来发展新趋势

    一是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高收入国家需跨越人均GDP 12616美元的门槛。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年均增长速度,预计我国将会在2025年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当然具体哪一年跨越,要看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的增长数量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能如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只有少数国家成功实现了这种跨越。越是人口大国,这种跨越越是艰难。日本人均GDP从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用了12年时间;韩国人均GDP从1987年超过3000美元到1995年达到11469美元,用了8年时间。我国2008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概需要15年时间达到12000美元左右。但高收入国家并不一定是高生活品质的国家,相当一部分高收入国家都不属于发达国家,所以,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是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将会逐步显现。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大力实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艰难的、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步在国际上甩掉廉价产品生产大国和仿制大国的帽子,出口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将会逐步显现和爆发出来。

    三是中国将成为服务业和消费大国。我国近20年来一直以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闻名于世,但目前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的增加值2015年超过了GDP的50%,预计到2025年达到60%,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也达到42.4%。这会在未来10年带来两大结果:一个是在全部从业人员中,所谓“白领”会超过“蓝领”,知识技术职工形成庞大群体;另一个是中等收入群体将会增加到近5亿人,中国在世界上将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四是乡村振兴和“逆城镇化”将成为潮流。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走过了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集中和城市“摊大饼”式地向郊区扩展两个阶段,未来将迎来乡村振兴和“逆城镇化”的新潮流。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乡村观光农业、乡村居住养老、乡村民宿等新兴消费形式将快速发展,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将更加深入,工作方式的深刻变化将使一部分“非上班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选择乡村田园生活,乡村会因新的创业和年轻人的到来而重新活跃起来。

    五是新的人口红利逐步形成。旧的人口红利主要指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低成本,新的人口红利主要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多数还只有初中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空间很大,随着我国从9年义务教育向12年义务教育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升级,随着大学毛入学率在目前40%的水平上快速提高,将会产生一大批大国工匠、技师和工程师,新的人口红利将助推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六是社会保障将实现全国统筹。社会保障从全民覆盖到全国统筹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它将打破区域之间、单位之间的利益藩篱,将使人们更方便地异地看病、异地养老、异地就业、异地居住,有效地促进社会流动和激发社会活力。

    七是极端贫困消除后将开启解决相对贫困新征程。我国将在2020年全部消除现行标准下的极端贫困人口,这将是一项令世界瞩目的伟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现象的消失,相对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我国将在新的相对贫困的标准下,开启减少和消除贫困的新征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研究院院长)





    上一条: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作者创作、读者阅读与 评者评论

    下一条:李仪 夏杰长:共享经济发展 亟需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