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年/10 月/19 日/第008 版 专题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在近40 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城市革故鼎新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上海这样一座处于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核心地位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它过去近40 年的变迁是中国奇迹的见证。
当我们把审视上海的目光转向城市基层社会时,就会发现过去近40 年社会变革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催生出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的立体式的新结构。从政党与社会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党建引领新结构,则直接成为上海基层党建的重要使命。党建引领社会是中国铸就中国道路、开辟中国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关键所在。为了弄清楚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城市基层社会作为变动节奏最剧烈、变动速度最快速、变动程度最深刻的领域,对党建引领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必须探索党建引领新结构的逻辑、路径与机制,为巩固和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秩序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党建引领新物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动之一就是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居住格局。以私有产权住房为原点向外扩展到邻里空间、居住小区空间乃至居住小区周边环境改善与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成为新物权结构主导下的居住地图。我们发现,绝对权利主义的逻辑会扼杀社区的公共活力。上海各社区都在探索如何依靠党建的逻辑抵制绝对物权的排他性力量。例如党组织、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交叉任职制度、党建引领下的联席会议制度、党组织派驻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制度以及具有包容性和吸纳力的“住户守则”制度,都成为党建引领新物权结构的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党建引领的新物权观念也在逐渐形成,相邻物权、关联物权等新型物权观念在日渐深化的楼组党建、社区党建及社会组织党建中逐渐成长起来。可以说,上海的基层党建不仅将排他性物权机制的破坏性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而且也在逐渐推动新型的物权观念逐渐成长起来。
党建引领新需求结构。我们常说,城市基层治理必须要将满足居民需求作为前提,这意味着与居民需求完全脱节的治理往往是无效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将居民联结在一起的需求点往往是由亲子、环保、养老、公益等因素构成的,但仅依靠单向满足居民需求作为前提的基层治理也是片面的,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更重要。因此,依靠党建引领和创造新型的需求结构,对于基层党建来说十分关键。
党建引领新群体结构。上海基层党建依靠自身的政治优势,通过公共议题的发现和提出、群众团队构建、文化符号构建、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等渠道,不断驱动各种群体间的整体融合和交叉融合乃至逐渐融为一体,使群体间的对抗性逐渐降至最低。
党建引领新交往结构。互联网时代对城市基层新型交往结构的重塑,是基层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平台。它为群体力量的聚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很多社区已经逐渐转化成“微信社区”、“二维码社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格局,正在中国城市基层社会迅速形成。我们在很多社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水果群、咖啡群等各种群体借助新型交往结构迅速形成,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骤然提高;另一方面,网络之间的熟知度并没有完全复制到现实之中,人们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样一种奇特的新交往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基层党建提出了严峻挑战。上海基层社会的掌上居委会、掌上党支部,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支部建在网上、支部建在路上等,均证明了基层党建的空间不断拓展,基层党建的机制不断创新,基层党建的平台不断涌现。脱离了互联网时代的基层党建注定是要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上海基层党建非但没有被互联网时代抛弃,而且主动担负起引领新交往结构的重要使命。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