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年/10 月/19 日/第008 版 专题
中国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一方面使政党成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与社会发展,也要求政党必须因此进行调整与创新,否则就难以做到有效领导与执政。因此,政党与国家、社会之间就形成相互促进、有效互动的局面,国家治理形态也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这种逻辑在城市中同样得到演绎,城市治理与政党发展也呈现出双向建构、相互促进的格局,这种格局在上海体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克服传统社会的弊端与现代化建设对组织化诉求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宏观上,我们建立了以国家政权为支配力量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微观上,我们建立了以政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单位社会体制。这一模式在上海得到了充分与典型的体现。就组织形态而言,上海党组织在与政府关系上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组织运行方式;在与社会关系上形成了基于“支部建在连上”嵌入式的单位化党建模式,实现了以政党组织对国家与社会实现直接组织的目的。
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从完成基础发展与基本秩序构建阶段向寻求可持续发展动力阶段转型。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发展任务被全面提出,于是在政治上开始推动以党政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社会上开始推动以建立市场经济为诉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在与国家机构关系上,上海市委持续推动大口党委建设,以服务于城市治理中国家机构的发展:一方面调整大口党工委职能与定位,克服计划经济时期以党代政的倾向,推动国家机构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与发挥大口党工委协调功能,克服国家机构之间基于职能分工所导致的部门与机构之间的区隔,推动国家机构的整体性构建。
在社会层面,上海市委通过推动不同领域内党组织发展,以服务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衔接,保证社会顺利发展:一方面推动社区党组织建设,以承接单位社会衰微后大批人员被甩进社会后的各项事务,同时以党组织力量推动社区发展,构建了城市基层治理新型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各类基层党组织创新与发展来适应社会转型对党组织提出的要求,发挥党组织在各个领域中的治理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转型基本到位之后,上海城市治理的问题更多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中各治理主体之间如何形成有机互动,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城市中各类非公企业与社会组织大量生成,在城市治理中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以及如何让这些组织与既有党组织和政府力量有机合作,这不仅关系到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治理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实现对新兴社会力量有效整合的问题。
二是小至一个居民区,大到一个区级范围都已经出现多元治理主体,如何在区域内整合这些资源,推动这些治理主体之间进行合作,不仅关系到社区治理与区域治理的有效性,而且关系到社会共同体构建的问题。
为此,从20 世纪初开始,上海市委就决定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以党组织一元化整体优势为社会共同体一体化建构奠定组织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多层次、呈现光谱化特征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具体来说,在居民区层面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与平台的居民区治理体系,在街道层面构建了以“1+3”社区大党建格局为基础的社区共治体系。此外,在最近对街道层面治理体系的新探索中,有些区还在区级层面构建了区一级的大党建格局以克服各个街道的资源禀赋限制,同时创新了居民区物业党建联建以及建筑工地与居民区之间的党建联建等补充性的大党建类型。
(作者:上海市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主任 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王任郑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