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新光: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来源:光明网 2017年4月26日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2016年12月25日,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加之前不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在3年内,形成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医药走向世界,普惠各国民众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医药行业在加强科研创新、制定行业标准、对接国际规则等方面不断拓宽领域,逐渐摸索出中医药发展的科学路径,中医药国际发展加快推进。早在上世界三十年代,为了纪念当年一场反对取消中医药的抗争运动,我国中医界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88年来我国中医界都要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并延续至今,以缅怀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88年来,在海外中医界人士,每年3月也都举行国医节庆祝活动,从未间断。如今,中医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传统医药之一,已传播到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

    上世纪70年代,中医首次进入美国民众视野。2002年,美国白宫发布一份医学政策报告,其中,“中国传统医学”被列为独立的医学体系,确立了中医在美国的合法地位。目前,美国已有40多个州认可了中医针灸。匈牙利前总理、欧洲医疗卫生中国传统医学基金会主席迈杰希表示,匈牙利是欧洲第一个实施中医立法的国家,这让中医服务匈牙利人民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他相信中医药会在中东欧得到更好的发展。2017年4月由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家中医团体共同发起的中东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日前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近年来,中东欧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需求量不断增加,表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澳大利亚是较早给予中医药较高地位的西方国家,2012年7月,澳大利亚正式将中医纳入医疗体系,对中医师进行注册,并对中药立法。近几年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推广较为顺利,发展很快,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医药课程,中国中医药企业也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推动中医现代化。目前,在澳大利亚已有近5000名注册中医师。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大步“走出去”

    当前,推动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成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软实力。中医药学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同时,中医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人文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系统医学体系。在养生、预防和疾病康复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特别是“治未病”理念,更是中医药的精髓。为此,中医药发展对于世界医药界如今不少国家元首和政要到访中国,纷纷提出体验中医养生保健。以甘肃省为例,多年来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以商扶贫”方针,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目前,已相继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等八国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等五国成立了岐黄中医中心先后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在中医药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中医养生旅游、中药材种植和出口、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兰州佛慈集团、甘肃陇神药业集团和盛堂药业集团等企业已完成210种中药产品的海外注册,年出口额达到4000多万元,中药产品注册出口量逐年提升。

    中医优势也是当代医学追求的方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还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当前,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沿线国家卫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现代医学体系上,中医药面临文化、政策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壁垒;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国内中医药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尚显薄弱,“走出去”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现有中医药外向型合作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团队等。由此可见,现代化是推动中医药发展,进而助推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要注重加强品牌建设

    中医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医西化。事实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中医古籍中获取灵感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黄连素治疗代谢性疾病……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的示范,使中医药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影响青蒿、黄连等在传统中药配伍上的应用与中药制剂发展。2003年非典肆虐,在病因还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中医进入防治一线,为攻克非典作出重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予以高度肯定,明确指出,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安全有效。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精髓,使其有效地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在提升人们健康素养的同时,深入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品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的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传统优秀思想和精神,在现代科研和传播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打造中医药品牌的国际化重要的要素是东西文化的相融相通。中医药品牌建设和传播,只有兼容传统和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才能实现东西交融的高品质传播。不断加强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吸收所长为我所用,为各国人民提供更丰富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服务,使中医药品牌国际化深入人心。要在国际舞台上创造形成以中医药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医药品牌风尚。一是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不仅要重视国内中医药事业,也应让中医药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二是面对疑难重症,中医个体化诊疗与整体综合治疗模式,不仅要应对多方面复杂的致病因素,更能调动自身的抗病能力,使人体达到形神合一、阴阳平衡状态。要坚持中医主体发展,注重中医理论、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并接受中医药,分享中医药这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三是推动中医药“走出去”,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当务之急。国家应抓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既要具有全球视野,又要懂中医、中药,还能通用大国外语。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能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骨干。四是在开展中医药治病防病作用机理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加快中医药研发步伐,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便于同国际接轨

    (作者陈新光系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校外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条:陈新光:深化医改和试点 推进医联体建设

    下一条:郑永年:互联网引导人类走向光明还是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