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新光:深化医改和试点 推进医联体建设

    来源:光明网 2017年5月5日

    2017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审议通过了《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提出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城乡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城乡深化供给侧改革,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倒人财物“篱笆墙”,使全国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真正结成了责任、资源、发展和服务紧密联合体。

    医联体建设是贯彻以民为宗旨的重大举措

    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把大医院医生引到基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刘延东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赴地方专题调研,提出具体要求。这些都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在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对各地现状进行调查摸底,总结借鉴地方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起草形成了《意见》,并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总的来看,出台《意见》对于加快我国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推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医联体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患者跨区域就诊、向大医院集中等问题。通过医联体把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变成一个体系,实行连续、全面的服务,是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医联体建设的核心

    在医联体建设中,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公益、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等原则加以推进。正如《意见》所指出的: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医联体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患者跨区域就诊、向大医院集中等问题。

    通过医联体可以把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变成一个体系,实行连续、全面的服务,是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认为,医联体要将过去医院、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关系,由一种短暂的、阶段性的医患关系,转变成长期的、连续的、责任制的关系。过去,患者到医院,只要看完病,离开医院就没有关系了。现在,是要从预防到治疗、康复、护理,变成一种责任打包,成为医联体的责任。

    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 做好医联体试点

    按照《意见》,医联体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设定。以2017年为节点,分两个阶段推进。具体来说,2017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自深化医改以来,全国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展了医联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医联体试点,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0.8%。这些试点,逐步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模式:一是以深圳市罗湖医疗集团、江苏省镇江市康复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即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二是以安徽天长县为代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即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三是以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联盟为代表的跨区域专科联盟。即由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提升疾病救治能力;四是以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网络为代表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即由公立医院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组织管理和协作制度,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机制。要促进医联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同时要完善各项保障政策,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作者陈新光系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校外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条:文学国:警惕新产业陷入老套路

    下一条:陈新光: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