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0日
面对中国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中间阶层正在迅速形成并不断壮大。西方社会的历史说明,中间阶层的崛起和发展是社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中间阶层是否是社会稳定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中间阶层的社会态度相对保守,会成为上层和下层的安全阀;另一方观点认为,中间阶层的壮大会成为其反抗权力阶层的基础,最终形成“冲突”的局面,二战后西方社会的社会运动与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那么,中国的中间阶层社会参与情况如何呢?他们对于参与社会行为的意愿是否强烈?中间阶层是否会成为各类社会团体的参与者呢?在这些方面与非中间阶层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性呢?中国的中间阶层成长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社会参与态度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社会舆论参与较为活跃
对于社会参与行为,我们设计了七个问题对其进行考察。在“与周围人讨论政治问题”方面,44.70%的中间阶层表示曾参与过,而仅有29.08%的非中间阶层参与过,中间阶层与周围人讨论政治问题的比例显著地高于非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在互联网上讨论政治问题”上也表现出显著的优势,16.03%的中间阶层曾参与过互联网上政治问题的讨论,而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仅为7.96%,不足中间阶层比例的一半。就“向新闻媒体写信反映意见”而言,5.85%的中间阶层曾参与过此类行为,仅有3.47%的非中间阶层表示曾经参与过。在“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这一方面,9.02%的中间阶层曾参与过,而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仅为5.74%,同样远低于中间阶层,并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另外,我们的问卷调查还设计了三种较为激进的社会参与行为,在“到政府部门上访”、“参与示威游行”和“参与罢工、罢市、罢课等行动”三个方面,中间阶层与非中间阶层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3%的中间阶层曾到政府部门上访,略低于非中间阶层的比例(3.24%);参与示威游行的中间阶层比例为2.27%,略高于非中间阶层(1.48%);1.63%的中间阶层曾参与过罢工、罢市、罢课等行动,而参与此类行为的非中间阶层比例略高,为1.88%。这三类较为激进的社会参与行为,无论中间阶层还是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都未达到4%,比例极低,并且中间阶层参与“到政府部门上访”和“参与罢工、罢市、罢课等行动”的比例低于非中间阶层。
对于没有参与过以上七种社会行为的受访者,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还进一步询问了未来的参与意愿,中间阶层与非中间阶层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仅在“与周围人讨论政治问题”和“在互联网上讨论政治问题”两种行为上,中间阶层的参与意愿显著地高于非中间阶层。15.55%的中间阶层表示未来愿意与周围人讨论政治问题,高于非中间阶层的比例(14.39%),64.92%的非中间阶层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周围人讨论政治问题,中间阶层表示不愿意的比例为59.82%,低于中间阶层,同时两大阶层都约有2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12.11%的中间阶层表示愿意“向新闻媒体写信反映意见”,比例略高于非中间阶层(9.83%)。但是,在“向政府部分反映意见”方面,中间阶层的参与意愿略低于非中间阶层,11.99%的中间阶层表示愿意参与,而非中间阶层愿意参与的比例为12.66%。7.79%的中间阶层表示以后可能会参与“到政府部门上访”,比例略高于非中间阶层(6.54%);3.06%的中间阶层未来可能“参与示威游行”,2.95%的非中间阶层未来可能参与示威游行;3.23%的中间阶层未来可能“参与罢工、罢市、罢课等行动”,比例略高于非中间阶层(2.55%)。
社会组织参与较为积极
在社会参与方面,中间阶层在“工会”、“业委会”、“商会/行会”、“教育/艺术组织”、“兴趣/娱乐组织”、“宗族、老乡会”以及“校友会”等社会组织的参与度方面均显著地高于非中间阶层。30.19%的中间阶层是“工会”的成员,比非中间阶层高16.63%;7.26%的中间阶层是“业委会”的成员,高于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4.20%);6.52%的中间阶层是“商会/行会”的成员,而仅有1.59%的非中间阶层是“商会/行会”的成员;8.96%的中间阶层是“教育/艺术组织”的成员,而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仅为4.31%;20.77%的中间阶层参与到“兴趣/娱乐组织”之中,比非中间阶层高5.18%;7.07%的中间阶层是“宗族、老乡会”的成员,但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仅为4.99%;30.86%的中间阶层是“校友会”成员,而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仅为中间阶层的一半(15.03%)。虽然,在“宗教/教会组织”和“环境/生态组织”方面,中间阶层与非中间阶层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都略高于非中间阶层。
对于没有参加以上社会团体的受访者而言,中间阶层同样表现出了显著高于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意愿。29.34%的中间阶层打算参加“工会”,比非中间阶层高9.68%;12.64%的中间阶层打算参加“业委会”,比非中间阶层高4.61%;12.59%的中间阶层打算参加“商会/行会”,比非中间阶层高6.55%;5.45%的中间阶层打算加入“宗教/教会组织”,比非中间阶层高1.30%;21.33%的中间阶层表达了参与“环境/生态组织”的意愿,比非中间阶层高7.59%;22.37%的中间阶层打算参加“教育/艺术组织”,比非中间阶层高9.6%;中间阶层打算参与“兴趣/娱乐组织”的比例为33.92%,高于中间阶层的比例(23.21%);13.39%的中间阶层打算参与“宗族、老乡会”,比非中间阶层高4.35%;37.66%的中间阶层打算参与“校友会组织”,比非中间阶层高19.69%。
积极引导中等收入群体价值取向
纵观社会参与的七种行为,不难发现,讨论政治问题是参与比例最高的一种行为,无论是线上讨论还是线下讨论,中间阶层都是讨论政治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参与比例显著地高于非中间阶层。中间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政治问题的关心程度和敏感度也会相应地高于非中间阶层。在意见表达方面,无论是通过新闻媒体还是直接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中间阶层的参与度同样也都显著地高于非中间阶层。而对于三种较为激进的社会参与行为而言,中间阶层与非中间阶层的参与度都极低,非中间阶层的参与比例略高于中间阶层。这主要是由于非中间阶层处于社会结构的较低层次,是相对弱势的群体,权益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可能性会更高,因此参与上访、示威、罢工等行动的比例也会相应地高于中间阶层。对于未来的参与意愿,中间阶层与非中间阶层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两个阶层未来愿意参与讨论政治问题和意见表达的比例大概在10%左右,未来“到政府部门上访”的比例约为7%,而“参与示威游行”和“参与罢工、罢市、罢课等行为”的比例仅为3%左右。由此可见,相对于非中间阶层,中间阶层的社会参与更为积极,但仅限于讨论和意见表达层面,并未表现在参与激进的政治行动方面。而结合社会参与方面的表现,中间阶层无疑是各类社会团体中的重要参与者,参与的比例和意愿都显著地高于非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参与社会的意识显然比非中间阶层更加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工会”、“业委会”、“商会/行会”等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社会组织,中间阶层较高的参与率说明了其在社会组织中可能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回到中间阶层“是否是社会稳定器”这一问题的探讨,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当前中国中间阶层处于一种中间状态,较高的政治问题讨论参与和意见表达比例说明当前的中国中间阶层并不是一个政治态度非常保守的阶层。与非中间阶层相比,他们更加关心政治,更加敢于表达意见;但极低的政治行动参与比例又说明他们目前也不是一个非常激进的阶层。就目前的状态而言,中国的中间阶层倾向于稳定中庸,当国家政策与中间阶层的利益追求方向一致时,中间阶层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的态度可能会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力量。但是,这种中间状态是不稳定的,当中间阶层的利益受到威胁或侵害时,中间阶层可能会将意见表达转化为更为激进的政治行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中间阶层的动荡必然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缓解社会下层与上层矛盾的同时,不断扩大的中间阶层是不容忽视的。国家的各项政策制定与调整需要重点反映中间阶层的利益诉求,适时关注中间阶层的舆论导向,引导中间阶层的价值取向向主流价值靠拢。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