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盼:让大虹桥“练内力”“提脑力”“增体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林盼接受新民晚报采访,他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于上海虹桥商务区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虹桥商务区将以“6天+365天”交易展示平台建设为长效战略,聚焦进口博览会三大主题,即促进国家贸易投资的“小世博会”、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口版“广交会”、促进“一带一路”互融互通的中国版“达沃斯论坛”,进而打造一个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的世界一流产城融合商务区。

    林盼提出,打造大虹桥,发展大虹桥,先要“练好内力”,即借助进博会的机遇,全面“升级”大虹桥。首先,应当进一步强化虹桥的会展功能,建设“会展之都”。围绕国家会展中心,建设若干常年展示厅,举办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常年展。除了介绍国内新产品与高新技术之外,还应当吸引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重大展览展示活动进驻。同时,借助各类会展活动,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建议在国家会展中心周边设立新闻中心、商务中心等,并集聚物流、报关报检、展览中介等服务机构,提高“上海服务”的总体质量。其次,利用进博会所形成的会展集聚效应,吸引各类主体集聚大虹桥。应当吸引各类跨国公司总部、国内企业总部、全球知名采购商、高科技制造商、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等,在虹桥商务区建立全球或区域总部,强化总部经济。还应当吸引各类中间机构与国际组织,例如国际国内贸易促进机构、国际国内行业协会组织、各类知名商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鼓励这些机构和组织在虹桥设立地区中心或办事处等。

    林盼认为,打造大虹桥,发展大虹桥,还要“提升脑力”,即以虹桥商务区为中心,吸引人才聚集,改善科创环境。应当给人才流动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由市场调节为主的人才流动机制。建议将虹桥商务区作为国际人才试验区,探索在社保对接、职业技能相互认定、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政策,构建适宜人才流动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着力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科创环境。建议以虹桥商务区为基础,整合进口博览会的科技及人才资源,并联合上海及周边城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地。

    “打造大虹桥,发展大虹桥,更要‘增加体力’,即以虹桥商务区为中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林盼说,在虹桥商务区,应当尽可能打破行政壁垒,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本、技术、人才集聚。其次,应当创新合作模式,扩展大虹桥对长三角的空间溢出。例如“飞地模式”:借鉴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开发区的经验,虹桥商务区可以在其他省市开发区创立飞地,将部分企业或相关业务转移出去,将其他省市的相关企业和业务部门吸引进来。



    上一条:陈新光:中阿两国共同打造“南南合作”新典范

    下一条:朱承:穿越“古今中西”的“思想史三峡”——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思想格局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