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七年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深化推进“三区一堡”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试点内容,拓展创新领域,以系统集成、部门联动等为改革创新方法,全力推动3.0版方案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营商环境改善。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上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到2019年底“1+3+7+1+6”18个自贸试验区全面铺开,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正推动我国扩大开放不断深入。
在全球经济格局大变化的环境下,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更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风向标,有力带动了全球资本的持续流入。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8459.4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例,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构成了一个金融领域的“特殊监管区”,关外资金可以自由流动,而与境内资金又有隔离。”截至2019年底,浦东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达13.1万个,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累计38112亿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总量较上年同期增长4%,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新片区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开放的深化、功能的强化、布局的优化、动力的转化,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重点是解决经济总量和经济密度的问题,落脚点在发展上,核心是规则构建,核心的竞争力体现在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6个“千亿元级”规模的硬核产业集群(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数据港),力争通过七年努力,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
自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大批重点产业项目纷纷签约落地临港新片区。截至2019年12月27日,新片区累计洽谈项目超过2213个,签约落地108个,涉及总投资515亿元,累计注册企业3774户,其中外资企业120户。2020年一季度临港新片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20.5%。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努力推动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特别是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功能,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改革的“领头羊”。
作者:上海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全球化智库特邀研究员 陈新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