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社会建设实践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基础保障,改变了“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 《解码社会建设的思想逻辑》一书尝试结合对我国社会建设实践历程的观察和回顾,重点围绕党的百年社会建设思想这一主题,深入讨论和分析党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境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和不断升华的推进方式,概括和揭示中国社会再整合的主要经验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凸显我国社会建设现代化的重要价值以及中国构建贴合其自身实际的转型理论话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分别对人民共同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与生活互动进行阐释,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其社会建设思想始终讲究实效地指引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路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导论和结语重点讨论了本研究的内容主旨和研究进路,阐释了党的社会建设思想本质上是团结和凝聚民心的思想,党的百年社会建设历史就是不断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历史中,社会主义人民共同体的文明形态,深刻体现了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穷苦磨难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也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望百年,中国社会建设历经革命战争、百废待兴再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发展图景蔚为壮观,为人类社会所罕见。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贫穷落后迈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何以能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以此超越了西方所谓的“现代化悖论”?破解这一密码的关键就在于要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及其思想逻辑的形成与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改善民生和创新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淬炼自身,引领构建人民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文明。《解码社会建设的思想逻辑》一书正是以此为论题,深入剖析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民本位的社会建设思想,探究以思想指导实践、以实践反映思想的互动与共振,揭示这一伟大历史跨越的发生机理与现实逻辑,并积极回应新征程开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深化的路径与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
以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为方法
理念是理论的精气神和先导,由此引领创新实践。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性结合、创造性转化中,中国共产党真正实现人民本位的价值与实践有机统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其对“现实的人”内在价值的关注、对人民主体性作用的阐发,构成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德法互济”、“民为邦本”、“和谐大同”等众多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超越了其内含的工具性与从属性,将共产主义理想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与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百年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来源。
实践使理念得以具象化和延展化,助推理念进一步升华。人民本位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因时因事因势制宜,贯穿于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最广大劳苦群众的民生置于首位:从建党之初领导工农运动,聚焦工农群众生存问题、改善劳动条件,以斗争谋求民生;在建政立制后,建立民生保障制度,发展苏区民生事业,以政权保障民生;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力改善人民生活,并将其上升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发展促进民生;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视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见,党始终在解决基本民生的同时,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并由此开启了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之路。
以党的人民共同体构筑为主线
党的人民共同体理论不仅包含党的人民观,而且包含党的人民历史主体论。党的人民观推动党自我淬炼成长,并不断走向成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能够指引正确方向,于历史的迷雾中拨乱反正,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正是其中关键。从革命时期党创造性地将改善民生与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对经济文化难以满足人民需要的预判,到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大讨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再到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及时回应,党始终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确保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反促自身建设的强化,由此形成党引领人民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发展格局。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历史实践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承认并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够凝聚起最为广泛、深沉的认同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送儿参军、踊跃支前,还是现时代人民群众克服困难、理解与拥护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抗疫抗洪,都充分体现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回首过往,是人民的需要呼唤党的诞生,是人民的拥护推动党的壮大。在人民的拥戴与支持下,党一次次克服了艰巨的历史挑战。可以说,是人民的拥护、认同和信任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政党,是人民和党一道推动中国实现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历史跨越:从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从战乱频仍到和谐稳定,从自顾不暇到兼济天下。
讲好中国治理故事的世界意义
今天,中国脱贫攻坚顺利收官,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征途全面开启;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生存性需求转变为发展性需求、生产性矛盾转变为发展性矛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正在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整合机制以及精细化发展路径,在社会分化中实现新的社会整合,在新的征程中再建社会认同,致力于活力与秩序的有机平衡,持续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优质民生与高效治理更是统一于社会公共性的生成与发展,这也成为党领导人民共同体建设的题中之义。
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极大地重构了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超越西方“国家与社会”范式的社会构型与实践路径。相较于西方社会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权利共同体,中国的人民共同体是以人民集体利益优先的价值共同体。历史也反复证明,党和国家的每一次重大胜利都离不开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相互支持,正是这种共同体的相濡以沫,意味着党领导的百年社会建设不可能走向西方的“公民社会”。可以说,人民共同体的思考路径,是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经验总结、思想提炼得来的,也是我们从历史文化和文明价值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肌理与运作逻辑及其如何应对“现代化”考验作出的一些新的思考。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构筑的人民共同体的文明形态,也在更深的层次上提供了可以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理解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
百年来,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为构建人民共同体的系统工程,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坚持以民生为本,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又坚持以民心为本,持续增强人民认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最终目标而不懈奋斗。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我们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持续推进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新局面。在这重要的历史时点上,对人民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文明进行思想解码,既是回应现实实践对理论创新提出的要求,也将有助于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下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治理故事。
作者:李友梅 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2021年6月27日《文汇报》第八版文汇智库
编辑/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