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旨发言第一单元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旭主持第一单元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深圳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原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白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国华分别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论要”“资源分层、内外循环、理论何为——中国文论 70 年三题”“变异学——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的建构”“确立主体性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前提”“后五四中国文论从何突破?”“生存危机:人文学科如何对标当代中国”为题作主旨发言。

    党圣元表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话语体系构建,实际上是一个同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并行前进的过程。作为当下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创新性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形态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崛起后对文化崛起的战略布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置身于这一新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风云气象之中,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文论进行开掘,以强烈的现实使命感,从问题意识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点精神,面向当下中国文艺文化和社会现实,审视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努力创新和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时代发展的新的阐释方法。同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现实、紧跟时代、面向世界,为推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话语体系构建,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新境界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高建平认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经历了曲折变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70年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和争论,其中有三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即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所接受的不同层次的资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循环、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系的变化。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描述和研究,可以从中窥见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论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

    曹顺庆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需要我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西方话语的重大缺憾;善于结合中国学术事件,总结学术话语规律;善于与国际学术界主流话语的沟通交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趋势和舆论。变异学成功建构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比较文学话语,是中国话语理论建设的良好开局。不仅如此,它还弥补了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缺憾,解决了不同文明文学的可比性问题,从学理上消除了“西方中心论”,创建了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新话语,推动了文学研究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化,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白烨表示,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谈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具有的特点时,“主体性”问题的确是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也是触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只有以我们的实践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胡晓明认为,中国文论要取得重大突破,应着眼于当代中国思想的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激活中国文论的现实生命力。如果我们不仅是从创作的角度、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从当代需求的生活领域来重建中国文论,或许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未来中国文论可突破的方面主要有:中国文论的知识体系的突破、中国文论文体形态的突破、中国文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的突破。

    朱国华表示,人文学科的危机,和其他领域的危机一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朱国华从四个方面就这个话题做出初步探讨,指出今天中国在不少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但是人文学科与西方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不断努力,推进人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条:主旨发言第二单元

    下一条:新时代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