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旨发言第二单元

    上海研究院合作处处长朱承

    上海研究院朱承教授主持第二单元主旨发言。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南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扬州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姚文放,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李春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金元浦,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蒋承勇,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分别以“文学批评:开放的解读及其边界”“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材料的批评性”“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及其中国问题”“七十年来中国文学阐释模式之嬗变”“中国文论70年话语变迁与新文论建构”“现实主义中国传播70年考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民族特征”为题先后作主旨发言。

    南帆认为,文学批评解读与作品表象之间的紧张恰恰是文学批评存在的理由之一。但是,20世纪文学批评往往使这种紧张演变为断裂。文学批评的解读仿佛与作品脱钩,批评家的观点击穿了认识作品的基本框架,作品的有机整体遭到割裂。南帆讨论了作品有机整体概念的内涵及其与结构、抒情作品、叙事作品的关系,指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解构思想对于有机整体观念的挑战。作品有机整体并非一个不可破除的屏障,重要的是新的解读必须阐述前所未有的理论内涵。足够的理论压强可能突破作品有机整体结构,这或许是文学批评必须接受的一个前提。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

    王宁表示,文学和文化理论在西方进入低谷时,却在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效应。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国际化,不仅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予以重视,一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者型批评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重要性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应该说,他们不仅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实践出发,针对当代西方文论所遭遇到的困境提出质疑和批判性分析,同时也基于中国学者的立场,提出了若干促使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对策。此外,王宁还基于自己长期的国际化实践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路径和对策。

    程光炜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也即文学史研究中,材料具有无可置疑的批评性。材料不是纯粹思辨性的理论,然而,它批评历史现象的犀利性,丝毫不亚于思辨性理论。材料实际是由纯粹思辨理论组织而成的,只有将它们按照某种意图排列起来,才产生特殊的意义。与一般理论批评相比,材料的批评性具有后发性的特点。

    扬州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姚文放作专题发言

    姚文放表示,“话语转向”是晚近文学理论发生的最重要的方向转换之一。法国学者福柯力图为话语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化的背景,一种权力关系的基础,在话语问题上打开一条通往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的路径。中国文学理论一直致力重建自己的话语系统,无论是时代变迁、体制更替还是社会思潮的激荡,都在文学理论话语的嬗变中得到及时的回应。从对于国内学界风靡一时的“关键词批评”这一个案的分析可知,“关键词”作为文学理论话语,它的铸成乃是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演变中穿行,在各种权力关系的博弈中被形塑的动态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李春青作专题发言

    在李春青看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学的阐释模式先后出现“求用模式”“求真模式”与“意义建构模式”三种模式。这三者或相继出现,或者同时并存,或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阐释的基本样态。其中,它们各自都有着丰富的话语资源与学术统序,又都与现实政治有着直接的关联。某种阐释模式的突显与隐匿总是与社会语境息息相关,从而成为某种时代特征之晴雨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金元浦作专题发言

    金元浦提出,数字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我们今后要对数字人文、数字审美主义给予更多关注,因为数字化将会全面改变中国文学的现实。面对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未来文学必然发生重大的变革,文学与资本的关系、金融的关系等一系列新的议题将成为我们讨论的新重点。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蒋承勇作专题发言

    蒋承勇认为,五四前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传入我国,影响深远。纵观70年来现实主义在我国接受与传播的曲折道路,它总体上得以广泛传播,但未被“独尊”,真正高水平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尚不充分,对19世纪现实主义的审美价值、真实观念、其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之关系等,都有待深入研究与发掘。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作专题发言

    祁志祥按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批评方法论、历史演变论的逻辑顺序,选取大量代表性范畴或命题,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作了丰富而严密的建构。同时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文论以意为主、以象为辅的表现主义民族特色,并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入手挖掘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多维成因,拓展了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下一条:主旨发言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