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社科高端讲座 | 中国的美育传统

    本期重点

        杜卫教授为我们梳理了中国美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指出尽管美育概念是在近代由西方传入,但中国美育思想古已有之,此后更由王国维、蔡元培等人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杜卫

    本期讲座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

    美育的重要意义。

    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在《美育简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

    美育的意义在于:

    1. 美育肯定感性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2. 美育是为了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

    3. 美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二

    中国是一个美育传统悠久、美育思想丰富的国家。

    中国美育传统历史悠久

    1.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 王阳明提出人心即理,但人心被私欲遮蔽,需要去除私欲,恢复心的本体。

    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

    蔡元培最早译出美育一词,即美感教育,主张以美感教育陶养主体人格;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开端,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美育思想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无用之用”的观点。

    总体来说,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引进我国,基本内涵就是教化国民,即借助美育,用感性体验的方式来培养道德人格。

    知识点三

    美学里的审美无利害性。

    “审美无利害性”的审美方式

    1. “审美无利害性”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夏夫滋博里提出。无利害——Disinterested-ness,意思是“不涉及实践和伦理的考虑”。这个词构成了西方美学最大的基石,西方现代美学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命题上。

    2. 康德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鼻祖,他认为决定审美判断的快感是无利害性的。

    关于“审美无利害性”的误读

    从王国维开始,蔡元培、梁启超、朱光潜等人都误读了审美无利害性,他们把康德描述的这个审美方式转换成了对审美功能的界说,即去除个人的物欲、私欲。王国维认为没有用处的审美是“无用之用”,能净化人的灵魂,纯洁人的情感,拯救人心。

    产生这种变化以后,中国的美学就走上了一条用审美和艺术来拯救国民性的道路。

    知识点四

    中国美育传统的三个缺陷。

    1. 没有注意到现代性的问题,对感性本身缺乏充分肯定;

    2. 全面理解成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忽视了美育对于人创造性发展的作用。



    上一条:智库大讲堂 | 乡村振兴问题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

    下一条:人文社科高端讲座 |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视野的“正项美感”与“异项艺术”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