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智库大讲堂 | 从理念到行动,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018年5月31日,上海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报共同举办《智库大讲堂》2018年第一讲,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新疆研究室主任许建英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姚勤华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院长于逢春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尚宇红教授,共同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真知灼见。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致辞。

     

    赵克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深切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含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从国内到国外,从路上到海上,从古到今,从丝绸等传统产品到高新科技产品,从沿海国家到七大洲五大洋,“一带一路”建设正从多层面、多领域推进这一政策的进一步向前推进。伴随“一带一路”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体现在“走出去”上,还赋予“引进来”的新含义。上海作为“一带一路”桥头堡,将于今年11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通过这一实践平台,中国将开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征程,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海研究院作为一家智库型的研究机构,希望通过我院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能够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希望我院的研究生通过聆听四位专家的报告,增长知识,学习到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具备智库高端人才的基本素养。

    主旨报告环节,四位重量级学者分别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新边疆观的确立、“一带一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之对接与全球化之门初步开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挥上海桥头堡作用四个角度分享了各自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真知灼见。

    许建英研究员分析认为,边疆观是人们对国家边疆与政治文化地区之间的关系,边疆与周边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以及国家治理边疆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基本认识。新边疆观确立之前,我们对边疆观的认识经历了前传统边疆观、传统边疆观,现代边疆观三个阶段。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就是中国新时期的战略顶层设计,从边疆来看,就是基于边疆内涵而制定的新战略,这就使得中国新边疆观得到了确立。他进一步分析认为,新边疆观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新边疆观与全球化的密切关联,二是新边疆观与新技术应用的密切关联,三是新边疆观与国家边界虚化的密切关联。这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参与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新边疆观的确立,也意味着中国边疆观应该实现统一和实践这两个重要任务,核心就是解决“统融”问题,而“统融”也是实现边疆治理的两个方面。统和融,对内而言,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保障国家边疆地区的优势;对外而言,能够保障全球边疆树立过程中的博弈与优势。

    姚勤华研究员对国际上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所持的不同态度作了详细分析,针对国际上对“一带一路”存在疑虑的国家,提出了一下几点看法。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思路。第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谋划,也是出于文化、社会、文明、交流等方面发展的思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倡议。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出于对中国自身发展的考量,而是对人类大家庭共同发展的一个理想期盼。第四,“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关系游戏规则的大转折。第五,“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和美国合作的大博弈。第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治制度优势的大集中。第七,“一带一路”倡议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的大体现。“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任务,是希望通过这个倡议,不仅促进中国的文明进程,还将促进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并共同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未来,共同迈向更高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逢春教授把当下的“一带一路”与历史有效地衔接起来,以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线路为引子,认为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开拓海上和路上的“丝绸之路”,但我们的祖先是最早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进行有效对接的人。于教授通过梳理元帝国海上力量建设的体制、物力和人力,并介绍了明清陆上专制帝国对宋元海陆二元帝国架构的倾覆,认为,在中国重新走向海洋世界的今天,在要构建自己的海洋文明框架时,当首先寻找中国失落的海洋文明基因与千年海洋实践,赓续被明清两朝阻断的固有的海洋文明,衔接大航海时代开启前夕东西方共同航海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展望并定位中国今后走向海洋文明之路。

    尚宇红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与经济学、社会学的关系,并提出上海在“一带一路”倡议应该如何发挥桥头堡作用的创新举措。他认为,“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上是中国应对国际经济变局,谋求未来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最优解,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布局,中国雄厚的外汇储备,作为一种比较优势,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社会学层面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一个中国方案,也可以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方案。随着中国在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国际治理的责任也在不断加重,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影响着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在全球治理的价值观上,中国选择了共赢的理念,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尚教授认为,要加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领域,通过建立更多合作平台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和推进,以拉拓维亚为例,指出中国只有建立多视角多层次的多种合作平台,才能切实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搞好合作,凝聚各方共识,他们也才更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对外合作方面有雄厚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要积极落实《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其在国际合作中的领头羊作用,把上合组织的平台、机制,推广到“一带一路”倡议当中去。同时,还要不断深化自贸区建设、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文/摄:向金美)




    上一条:人文社科高端讲座 |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视野的“正项美感”与“异项艺术”之关系

    下一条:人文社科高端讲座 | 西方社会科学的新领域:参照理论的建立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