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历程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光辉史册中。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百年历史中,中国的社会学者始终深入各地开展田野调查,总结提炼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不断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而努力奋斗。以共产党人为主的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重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无论是瞿秋白还是李大钊,都与社会学有着不解之缘。瞿秋白曾担任上海大学首任社会学系主任,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占领中国大学社会学阵地的第一人;李大钊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他是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人。改革开放以后,沉寂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学迅速恢复重建,从邓小平提出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赶快补课”,到习近平提出“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密切相关的学科,一直肩负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从社会学研究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现实状况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正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努力奋斗,中国发展的基本面虽然长期向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学应该如何回应这些理论与现实问题?2021年4月24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们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与中国社会学发展、扩展中国社会学的全球视野、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发展与智能社会、学科话语与理论创新等方面,全面总结与分析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主要形势,明确了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议题,探讨了社会学学科话语与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在会上指出,对于新发展阶段社会学理论体系建设,要从重要的时代议题出发来谈,并由此对原有的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等知识体系进行反思,以确立我们当下的研究所要借助的相应认知和理论。这些认知和理论既要从中国实际和经验中来,又要有世界性视野和对话。首先,我们在追求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去否定既往的知识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概念工具或分析框架。其次,要明晰“话语体系”是关于“中国社会”的话语体系,还是关于“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社会学者需要通过理论反思、调查实践,尤其是跨国比较分析等知识再生产方式,将关于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与关于中国社会”的话语体系融合在一起,并在不断地证实和证伪过程中提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见解和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宏观判断。最后,要突破社会学学科格局的局限来思考呼吁学术体系的构建。我们知道,过度强调学术体系的独特价值是学术精英把持知识体系并促使其学术化的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封闭。我们要从扎根本土实践、拓展世界性视野、推动跨学科研究出发,围绕中国社会发展进行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和话语体系构建。


    本文摘录至《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4期“建党百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原文整理:赵梦瑶  编辑:龚敏



    上一条:上海研究院召开“浦东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上海研究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