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融入世界的近代日本经验 探寻中日“一带一路”机遇

    “人文社科高端讲座”是上海研究院着力打造的人文社科类高端学术平台,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汇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的智慧,聚焦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本期“上海研究院高端讲座”第十七讲我们关注融入世界的近代日本经验。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了著名日本研究权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老师就明治维新的历史和经验作主题演讲。

    王教授以严谨流畅的逻辑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程,带我们探访了这条连接了日本历史和未来的樱花之路。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国家,又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示呢?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节选):

    王新生教授

    明治维新的黎明破晓

    19世纪上半期,日本天皇并无权威,大权实际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

    当日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奔赴远东。

    日本在经历了一段威风而短命的将军传奇后,由短暂的闭关锁国逐渐过渡到群藩崛起,思想上以儒学和兰学为根基,为之后接受西方文明作好了准备。

    明治维新的扬帆起航

    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率四艘军舰来到日本浦贺,即著名的“黑船来航”事件,叩开了日本的国门,逼迫日本与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幕府“大政奉还”、公武合体、强藩联合、下级武士尊王攘夷、倒幕派“王政复古”等一系列拉锯战结束后,天皇重掌政权,明治维新拉开序幕。

    佩里(1794—1858)

    新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颁布了施政纲领《五条誓文》《政体书》。此外还执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和政策上的新举动,包括1869年的奉还版籍、1871年的废藩置县、废除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实施新地税和货币地税等。明治维新改革期间提出三大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积极效仿和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向欧洲文明靠近。

    王教授还介绍了岩仓使节团的情况,它是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向欧美各国派出的大型使节团,在改变领导政府观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岩仓使节团巡访欧美,在集中力量考察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尚等方面的情况后,得出三大结论:第一,国家实现工业化;第二,实力外交;第三宪政政治。使节团回来后就大规模殖产兴业,通过国家资本建立近代工厂,到1888年开始大规模处理官营工厂,把民间的商业资本转化成产业资本。

    岩仓使节团正副团长在旧金山合影

    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了国会的设立和明治宪法的颁布。1889年日本颁布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除了宪法之外还颁布了民法、商法、刑法、再加上两个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标志着日本法治的完备。明治宪法和这些法律颁布之后日本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这些国家主动修改了不平等条约。

    融入世界,遵守规则

    王教授在梳理明治维新整个过程后指出明治宪法存在的两大制度缺陷,一是没有规定谁来任命首相;二是没有规定谁来统帅军队。

    在谈到有关日本融入世界的经验时,他表示其实从日本的近代历史来看,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融入世界,遵守规则。”怎样才能融入世界?首先就是承认现行的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加入进去。就像当年日本效仿和学习西方文明,修宪法、修订民法和商法。

    明治维新最深远的成果是民智开化,日本在各种新思潮的熏陶下从衣食住行到建筑、审美品位和文化教育等都开始脱胎换骨。它花了将近150年蜕变成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度,值得亚洲各国和地区借鉴。

    主讲人简介:王新生,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研究成果有《现代日本政治》《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日本简史》等;同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日本学刊》等杂志上发表《中日近代缫丝业比较研究》《传统在日本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等学术论文及文章百余篇。

    编后语:中日双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成果丰硕。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缔约40周年,伴随“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创新合作方法、增强合作纽带,相信两国在优势互补领域的深度合作必将是共赢、多赢的局面。



    上一条:嘉兴市委领导率团调研上海研究院

    下一条: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邓岚一行来上海研究院洽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