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为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新的使命呼唤新的担当,这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学要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和新贡献,就不能停留在吸收、消化和转译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必须更加重视立足于中国社会生活实际,创建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具有洞察力和解释力的理论和方法,使自己的话语进入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话语体系并在交流对话中让世界更全面和更好地认识中国。
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随着其资本在全球快速流动而发生了重要变化,西方原有社会学理论在解释这种重要变化时遭遇了诸多严重挑战。然而,这些严重挑战并没有改变西方人使用其社会学理论来判断和预测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习惯。中国与全球化有着越来越深的联系,但始终坚持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内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那些基于西方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社会学理论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和解释的。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个社会变革不仅涵盖了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分工体系的变动、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流动的加速等诸多变化,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转型路径。中国社会治理的当代转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不断推进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与欧美市民社会与现代民主国家形成齐步并举的演进式路径,与苏东以大规模社会运动与社会民主化为导向的急剧式路径都大不相同。因此,那些直接以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实的努力,都很难准确揭示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要贴切地分析中国社会治理的推动力及其内在逻辑,必然要依赖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社会学理论。正因如此,中国社会学对自身的能力和使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